7月16日至17日,qy球友会“久制梅韵”社会实践队走进“中国青梅之乡”“中国长寿之乡”——漳州诏安,以青年之眼解码青梅产业,以青春之智对话非遗文脉,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处,书写乡村振兴的“梅”好篇章。
集体合影
01 溯源·梅韵千年
青梅展示馆:一颗酸果的“世界之旅”
7月16日中午,实践队首站抵达诏安青梅展示馆。诏安县农业农村局卢局长与青梅协会负责人化身“青梅讲解员”,从唐代贡果的传奇讲到如今“10.5万吨鲜果、20万吨加工量”的产业规模——小小青梅化身蜜饯、果酒、酵素等400余种产品,远销日本、泰国、东南亚,年出口额超3亿元。“诏安梅,七分酸三分甜,恰是这比例,酿出了千年的乡土中国。”卢局长一句话,让队员们读懂了产业背后的文化密码。
参观青梅展示馆
02 铭记·红色根脉
革命纪念馆:梅香不改英雄血
午后,实践队走进诏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。泛黄的老照片、带锈的步枪、烈士家书。在讲解员低沉的叙述中,诏安“红旗不倒”的革命史诗徐徐展开。队员们肃立于革命烈士纪念碑前,以默哀与合影定格此刻:“梅骨铮铮,亦如这片土地上的不屈灵魂。”
参观革命纪念馆
03 问道·文脉与产业共生
文旅局座谈:非遗与青梅的“双向奔赴”
7月17日上午,一场“青梅+文化”头脑风暴在诏安县文旅局展开。局长、馆长、文化股股长抛出“干货”:全县现有6项省级非遗(如诏安彩扎、铁枝木偶)、20项市级非遗,200余家青梅加工企业“各美其美”。队员龚同学提问:“如何让非遗为青梅品牌赋能?”股长笑答:“比如把剪纸纹样印在梅饼包装上,让文化‘可咀嚼’。”现场掌声四起,青年创意与乡土智慧碰撞出火花。
座谈现场
04 寻味·老字号里的“梅”基因
黄金兴博物园:一口蜜饯的百年传承
座谈会后,实践队走进“中华老字号”黄金兴博物园。玻璃展柜里,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证书静静陈列;生产线旁,古法腌制的香气扑鼻而来。下午,实践队化身“小学徒”深入景扬食品有限公司车间。热汽升腾中,队员们跟着杨总学拌盐、杀青、糖渍、晾晒。
参观黄金兴博物园
深入景扬食品有限公司车间
05 躬行·街面问梅
诏安街头:问卷里的“人间烟火”
7月17日傍晚,暑气未散,实践队兵分三路扎进诏安县城与乡镇的烟火深处——超市入口、特色饭店、社区便利店,化身“流动调研员”。对不同年龄、身份的行人进行问卷调查。短短两小时,共收集有效问卷上百份:近八成受访者知道“诏安青梅”品牌,却仅三成能说出其历史;超九成游客希望增加互动体验项目。一条条鲜活建议,被队员们写进行动清单。数据与故事交织,让队员们触摸到“时间酿成的乡愁”。
调研现场
06 探源·梅山对话
红星乡:一棵梅树的“生存报告”
7月18日清晨,实践队驱车前往诏安青梅产区——红星乡。乡镇干部摆开“露天座谈会”了解到:“一棵树从嫁接到挂果要5年,丰产期可达30年。政府补贴+保险兜底,农户收入不会‘塌方’。”随后,队员们登上梅山,俯拍梅林如绿色海浪;钻进百年老梅树撑起的天然“凉棚”,记录树干上岁月留下的裂痕。返程时,大家把当天采集的枝叶、土壤样本贴上标签——那是青年献给土地的第一份“田野档案”。
探访红星乡
梅香载道,青年承志
从展示馆到车间,从烈士碑到博物园,福工商学子用脚步丈量诏安,用青春对话千年梅韵。当最后一筐青梅装入冷链车,队员们在车间门口喊出誓言:“让诏安梅的酸,成为世界记住中国的甜”。